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藍海億官網

作者:億觀資訊組

1.用淘寶的打法去做跨境電商

5年前(2018年),謝禕還是一個淘寶賣家。

一天,一位做國內電商的朋友對他說了一句話:“留給我們這批國內電商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從今天回望5年前,這句似乎有點危言聳聽,但其實蘊藏着對國內電商趨勢的敏銳判斷:國內電商流量已經開始出現往頭部聚攏,中小賣家的機會越來越少。

淘寶賣家做跨境電商,“像大學生做小學題目”

圖/淘寶產品頁面

謝禕也覺得,國內電商的流量越來越貴,爆款也越來越難做了,整個行業越來越捲了。

就在那一年,謝禕決定踏上跨境電商之路。

雖然不算早,但在對比跨境電商和國內電商的流量成本、利潤率、增量等數據之後,謝禕依然覺得還有很大的機會

當時流行一句話,國內電商賣家做跨境電商是一種“降維打擊”。

這句話聽起來略顯輕狂,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爲,中國國內電商在很多方面領先於全世界,尤其是後臺的算法、機制、包括一些推廣運營的手段,相比許多跨境電商平臺,是比較複雜,也比較巧妙。

謝禕帶着團隊進入速賣通(Aliexpress)的時候,也覺得後臺功能比較簡單,給到的數據也比較單一,似乎有點“大學生做小學生題目”的感覺。

謝禕覺得,國內電商人去做跨境的優勢點就是在於對“運營的一些算法或者後臺的一些操作”有一種舉重若輕的感覺。

謝禕團隊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很擅長於拿搜索流量,開直通車,做活動等”,這些都是團隊曾經在國內經常做的事,也着實練就了一番“硬功夫”。

果然,在做跨境電商不久,謝禕團隊就得到了系列正向反饋:Wish做了三個月的時候,團隊做到了整個類目第一。然後又做了速賣通(Aliexpress),剛好經歷了第一年的雙11,就在雙11那兩天,團隊就做了10萬美金。當時,謝禕覺得自己做國內這麼多年,不可能在幾個月的短短時間內就能得到這樣的回報。

得到一系列正向反饋之後,謝禕堅定了一個決心,要把跨境做深。

總體說來,謝禕團隊的國內電商經驗確實發揮了作用。剛做速賣通的時候,團隊所有的打法幾乎就是圍繞着模仿淘寶去打

以開直通車爲例,在淘系裏面,其團隊一個關鍵詞點擊最佳成本可能要在2到3塊錢才能拿到一個流量但進了速賣通後,卻只需要0.23元,這意味着在跨境平臺用國內10%的成本,也能拿到國內同樣的流量,而且它的轉化也不低。

謝禕感覺發現了一個新大陸。

因此,在那個階段,謝禕每天逼着團隊去開車直通車)。不過,運營人員不確定花那麼多錢會有什麼樣的回報,因此他們不敢花。在這種情況下,謝禕只得逼着團隊去“開車”,要求每週這個預算必須要花完,每天還專門去檢查。每天晚上開會,都要看“今天直通車投了多少錢,活動有沒有報”,等等。

錢花出去後,總體來說是有回報的,一部分是“訂單的回報”,另一部分是“流量的回報”以及“店鋪無形資產的回報”。

謝禕團隊當時報了很多“免費試用”的產品活動,直接送給國外的消費者。一些運營人員當時還不太理解。

“免費試用”活動當時還算是一個紅利期,它的吸粉能力都是非常強。依照當時的規則,海外消費者來平臺領取報名資格,前提是,首先要關注賣家店鋪,成爲店鋪粉絲。

“我們一場下來有的時候能增長十幾萬的粉絲。當時的產品價值都是比較大的,都是一兩百美金這種,所以來報名的人特別多我們一期送出幾臺遙控飛機,能換回來幾萬的店鋪粉絲量,這對我來說回報率是非常高的。雖然說當下沒有現金方面的回報,但是對於我們整個長期發展來講是很有意義的。此外 像推廣之類活動,當時兩三毛的點擊成本,也幾乎是不會虧錢的”,禕表示。

許多活動和推廣當下不會形成購買,其實投產要拉到一個月以上才能看到真正的投資回報率是多少,一天兩天其實是不準確的。因此,謝禕保持了足夠的耐心。

正是基於國內電商推廣和活動的經驗,謝禕團隊在速賣通上獲得了回報。

在2019年,謝禕把2個店鋪,做到了行業前十。

淘寶賣家做跨境電商,“像大學生做小學題目”

圖/2019年雙十一單店鋪業績

謝禕總結了自己幾年的跨境電商經驗。

他認爲,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績,得益於一個重要的一點——順應平臺的趨勢,跟着平臺走。

”在這幾年中,我在每一個節點都致力於踩中平臺的紅利點,比如,在2018年團隊聚焦於做搜索流量,在2019年佈局做海外倉,在2022年年末全託管出來之後,我們是第一批進去的。 

在海外倉方面,謝禕團隊在2019年佈局了俄羅斯海外倉,2020-2021年佈局了西班牙、法國、波蘭、美國海外倉。

淘寶賣家做跨境電商,“像大學生做小學題目”

2021年4月,謝禕團隊的某店鋪,參加巴西國家站百億補貼活動,巴西銷售額增長5

 2 .很多老爆款產品,都可以在全託管裏重新再做一遍

目前,全託管成爲速賣通平臺一個新的機會。

2023年初,謝禕團隊作爲第一批加入全託管的賣家。剛開始團隊業績也表現平平。

不過,隨着平臺上不少全託管商家爆單和屬地小二的多次宣導,謝禕團隊更加重視起全託管模式帶來的新增量。

從3月份開始,團隊將全託管項目放在最高級別。

接着,全託管的增量越來越大,從當時運營到現在,其日銷量已經超過了2000單,到了“828”大促,基本上升到了四五千單了,幾乎每個月翻一番。

謝禕將全託管定義成爲一個全新的銷售渠道。任何一個產品都是有生命週期的,一旦到了衰退期之後,就產生了頭痛的庫存,那麼,全託管是一個很好的消化渠道。

謝禕認爲,所有在pop 上的爆款,都可以在全託管裏面重新再做一遍

做全託管甚至給他帶來比較大的驚喜,很多在pop 上甚至已經滯銷了很久的庫存,通過全託管這個渠道消化掉了,還保持了一定的利潤。

團隊大多數會把精力放在新品上,那老品就會產生滯銷庫存,而全託管就是等於打通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且許多老爆款轉化率也非常高。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全託管對於一些新品的開發效率非常快。因爲在傳統的pop 模式下,一個新品開發,需要自己編輯、上架、定價,還有根據區域和國家定價。接着,還要去進行一系列的推廣,做一些策劃,報活動等。這裏面要花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資金,但在全託管模式下,平臺已經幫忙去做了市場的驗證,也做了物流、運營、售後等工作,賣家的風險降到比較低,操作也很簡單。

不過,全託管模式對賣家的要求比較高,比如24小時、48小時到倉。

爲了實現這個時效,謝禕團隊把倉庫放到了菜鳥倉庫邊上一公里內,甚至自己買了貨車送貨,以實現在同行競爭對手面前形成一個優勢。

目前,謝禕沒有做選擇題,同時做了pop店鋪和全託管,其中,全託管的份額目前佔到了60%。

謝禕認爲,從當下來講,優先級一定是全託管。

 3.“降維打擊者”做跨境電商也會踩坑

“國內電商賣家做跨境電商是降維打擊”的說法,雖然彰顯了自信,甚至有些自負,但實際上,這些國內賣家轉型初期也踩了很多坑。

其中,物流和品控也是一個大問題。

剛開始,謝禕團隊還沒有做遙控玩具飛機這個大類,而順着玩具大類開發了一些大的毛絨公仔。結果發現,這個東西採購可能才100塊錢的東西,但運費得花費四五百塊錢,最後算下來是虧損的,甚至很多貨是發不出去的,因爲太拋了,超長超寬超重了。

此外,在2019年下半年,有一個帶鋰電池的產品發生了自燃,那個時候又面臨着雙十一爆單,當時很多貨全部滯留在香港出不去。

那個月,謝禕團隊虧掉幾十萬,這個是算比較大的一個挫折。

此外,不同國家的差異化的定價,讓他們踩了不少坑。因爲在做國內電商時,一套算法就可以賣全國,比如說中通快遞全國3.5塊包郵,可以設置統一的一個運費,但在國外的不同的國家、普貨、特貨的運費的計算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方面,團隊走了很多彎路。

選品方面,謝禕團隊也走過了一個漫長的路。

2018年涉足遙控類產品,但到了2021年,整個品類的增長已經放緩了,甚至只有個位數的增長。因此,在21年開始,團隊開始開發日用百貨品類,包括杯子、墊子等一些日常家用的東西,其橫向的可擴展性非常強,可以開發出很多細分品類。

總體來說,沒有現成產品,團隊需要不斷地分析和篩選。

謝禕認爲,跨境電商分爲三個發展階段,1.0是鋪貨,2.0是精鋪,3.0是品牌。目前,其整個團隊已經度過了鋪貨的這個階段,但是真正涉及到品牌化。其實也不算多。

2021年,謝禕團隊專門立了Tiktok的項目組,但最後以失敗告終了。當時,其周邊很多人都去做了,實際的效果不是特別的理想。

“總體而言,我們在供應鏈上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的優勢,但往往品牌這個方向走,可能還沒有到那個火候。所以我們現在還在2.0的階段,就是我們想往這個3.0去發展,”謝禕表示。

注:以上觀點均爲訪談觀點。

謝禕是在杭州讀的大學。大學期間就開始做淘寶了,畢業後一直留在了杭州,2018年開始做跨境電商。

封面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雨果網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