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網站上購物是如何付款的?

他們有專門的淘寶代購員 另外有國際信用卡可以淘寶購物 有一個臺灣朋友就是每個月找買一千多的東東

臺灣同學們會使用淘寶等大陸網購服務呢?

當然也有很多的臺灣人喜歡用蝦皮購物,蝦皮就像臺灣的淘寶。
但上面其實都是淘寶貨,而且還要滿額才包郵。
我通常會用淘寶買一些比臺灣便宜但是又不是急需使用的產品,像是手機殼,螢幕保護貼,或是衣服呀等等。
不過臺灣買淘寶一樣不包郵,而且越重就越貴。
使用官方集運(順豐這類的),都是按照重量計價的。
像是順風前500g起價是23人民幣(還是26我忘了),之後每多一公斤就多13元。
當然也有人會選擇私人集運公司,價錢會稍微便宜一點。
不過由於臺灣方面的進進出口規定,大陸的食品、3C產品是無法寄來臺灣的。
總之,就我而言,有迫切需求的就用PChome 24H,沒有迫切需求的就使用淘寶除了食品以外。
我不會選擇使用蝦皮,因爲蝦皮不過就是賣家賣的都是從淘寶上買來的,我倒不如自己買還不會讓商人多賺 2020-05-24 21:05 贊同4 晚睡不早起 會。
但是他們用蝦皮也比較多。
個人覺得蝦皮就是淘寶的次等貨版 2020-01-31 19:35

如何從臺灣網購。?

臺灣有像淘寶京東一樣的網站嗎?只聽說臺灣人從大陸網購,還沒聽說有人從大陸去臺灣的網絡購買東西,有誰知道的,可以給科普一下。

臺灣網購很不發達嗎?原因是什麼?

壹讀54期搬運 在臺灣從大陸網購,東西 比在臺灣買的還早送到 文 | 馬軍 臺灣的兩大網絡購物平臺PChome和露天拍賣,無論商品豐富性、價格,還是購物便利程度,都完全活在大陸的“前淘寶”時代。
“雙十一”剛過,曾經在阿扁手下擔任陸委會副主委的童振源教授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幸福地曬單”了。
他這次曬的是兩個包包和幾條領帶:“性價比太高了,比臺灣的PChome(臺灣本土網購平臺),我已經是淘寶天貓的粉絲了”。
實際上,自從今年8月淘寶臺灣站改版開通以來,無數臺灣民衆已經拜倒在了馬雲的牛仔褲下。
在臺灣社交網站上,有人將金門島上的那個著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巨型標語PS成了“兩岸包郵統一中國”。
想想“雙十一”的熱度,這樣的標語竟然沒有一點違和感。
作爲一個經常在網上買東西的超級宅男,2011年我剛到臺灣的時候,曾被臺灣“落後”的網購環境嚇到了。
本以爲擁有更高“商業文明”的臺北會是一個網購天堂,但誰知道臺灣的兩大網絡購物平臺PChome和露天拍賣,無論商品豐富性、價格,還是購物便利程度,都完全活在大陸的“前淘寶”時代。
首先,在臺灣的幾個購物平臺上,好多的東西都找不到。
我喜歡踢球,在臺灣的網站上勉強能找到足球鞋賣,但是守門員隊服、守門員手套和成隊的隊服就找不到了。
不得已之下,我還是求助了萬能的淘寶,結果從大陸訂的隊服比從臺灣訂的球鞋還更早一天到了臺北,讓我不知道說啥好了。
也正是自此之後,我們學校的校足球隊再也不用麻煩香港同學寒暑假回家的時候幫忙買球服了,直接淘寶就搞定了。
其次,臺灣網購的體驗也是夠差,一個臺灣同學跟我說,在網站上給老闆留個言,兩天內能得到回覆就算是快的。
對於在Line傳入臺灣之前,習慣於只用Facebook的私信功能進行對話的臺灣網民來說,在網購中使用QQ和旺旺這種即時通訊軟件簡直就是神器。
尤其是在客服一口一個“親”的攻勢之下,購物體驗簡直爆表。
在臺灣社交網站上,有人將金門島上的那個著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巨型標語PS成了“兩岸包郵統一中國”。
最後,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就是臺灣網購非常不安全。
直至現在,除了一些商家提供比較安全的貨到付款形式之外,半數以上的臺灣網購需要ATM轉賬。
沒錯,就是在老闆發貨之前,你需要跑到樓下的取款機上先把錢給老闆轉過去,至於說老闆收到錢後哪天發貨,甚至會不會發貨,發的貨會不會真材實料貨真價實,那就只能交給運氣了。
說實話,在剛到臺灣的一段時間裏,這種網購環境着實讓我感到困惑:號稱購物天堂且宅男宅女衆多的臺灣爲何一直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淘寶或京東呢?後來經過一番研究我才找到一個說服自己的答案:臺灣網購不發達,是因爲開一個實體店太容易了。
衆所周知,臺灣簡直就是個夜市島,小小的臺北,光叫得出名字的著名夜市就有七八個,商圈更是數不勝數。
每到夜晚,大大小小的攤子全都擺在夜市裏,除了賣喫的,還賣各種衣食住行的小玩意兒。
我問過這些商家,地租貴不貴,得到的答案是:有的地是自己的,根本不用地租;有的夜市是公家的地,只要申請得到,很便宜的價格就能拿到攤位,租金也很便宜。
臺北最著名的士林夜市一家兩層的店面一個月租金大概4萬人民幣,一個攤位的租金也就幾千塊。
這還是臺北的價格,其他地方便宜得都不像話。
2012年臺灣“大選”期間,國民黨爆料天王邱毅就揭露說在屏東的某個夜市收管理費的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副手蘇嘉全的姐姐,當時的價碼是一天100元新臺幣按照現在的比價也就是20元人民幣,一個月才600塊錢。
如果在大陸開實體店租金也都是這個價格的話,估計也沒什麼人去網上開店了吧。
便宜的地租擠壓了臺灣發展電商的餘地,卻也給了大陸電商赴臺發展的空間。
夜市誠可貴,懶惰價更高。
在偷懶這個人類的天性上,海峽兩岸都不例外。
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就有臺灣先驅在大陸購物網站買東西了,那時候大陸的快遞公司還沒登陸臺灣,臺灣人在淘寶上買東西得刷國際信用卡,買完還得先把東西寄到上海或者深圳,由專門的轉運公司集中打包後送到臺灣。
但是即便如此,也比在臺灣購物要便宜。
有臺灣人計算過,從上海通過這種方式寄一公斤東西到臺北只需要人民幣不到20塊錢,而這個價格在臺灣,只能從臺北寄到新竹,臺中都到不了。
當然啦,價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物美。
我問過一些有着資深大陸網購經驗的臺灣美眉,爲什麼那麼喜歡在大陸的網上買東西。
她們給出的第一理由是:“你們那邊東西全啊,什麼原單、日單、仿單、尾單都有,臺灣就買不到。
”臺妹說話還是很有分寸的,尤其是面對我這樣一個大陸人。
其實她們這句話翻譯成普通話就是:“你們那能買到山寨包包,便宜,結實,仿得跟真的似的”。
從去年8月份開始,這些臺妹更幸福了,因爲淘寶臺灣站正式改版成立了,所有的版面設計全都針對臺灣人的胃口,標價用新臺幣顯示,物流配送也和臺灣所有7-11和全家便利店聯網,臺灣玉山銀行爲此甚至專門發行了新的銀行卡,用這種卡刷淘寶可以省去3%的信用卡手續費。
所以,今年“雙十一”期間,不僅大陸人瘋搶,連臺灣的社交網站上都出現了“雙十一必敗家十樣生活小物”的帖子,我點進去看了一下,基本上都是手機遙控、電視盒子這樣的東西。
我問臺灣朋友:“你們買點這樣的東西就敗家了嗎?”她們跟我說:“註冊不用身份證,也不用臺胞證,在大陸網站買東西上癮之後,看來未來幾年內是存不到錢了”。
聽到這裏,我會心一笑,看來她們目前還不知道大陸網友已經創造了“剁手”這個詞。
作者是第一批赴臺陸生,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臺灣邊角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