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做精品的有什麼平臺?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亞馬遜lazada等?
目前來說,東南亞有三個發展不錯的電商平臺: 1、Lazada,2011年總部成立於新加坡,東南亞最大的B2C平臺,2015年被阿里收購,被稱爲“東南亞的亞馬遜”。
2、Zalora,總部於2012年在新加坡成立,主打時尚電商,提供時尚和鞋類產品,是全球時尚集團GFG的子公司。
除了上面的兩個平臺,還有一個近兩年發展迅速的跨境平臺—Shopee,中文名:蝦皮。
什麼是Shopee? 母公司是在東南亞地區遊戲界有很大名氣的Sea,Shopee是旗下的移動社交購物平臺, Shopee在東南亞和臺灣市場強勁增長。
東南亞Shopee平臺同其他兩個平臺有什麼不同? 1、不同於其他平臺,Shopee是一款遍佈東南亞的移動社交購物平臺。
購物類APP下載量,臺灣、越南排行第一,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排行第二。
東南亞都有哪些知名的電商平臺?跨境電商的下一個風口會是東南亞嗎?
Bukalapak是印尼綜合C2C電商平臺,商品種類從家用電器,家用傢俱,小工具和智能手機,到兒童,男士和女士的時尚產品等,用戶可通過官網及移動APP購買,同時訂單也支持線上及線下支付。
目前,該平臺爲超過600萬在線賣家、600萬個Mitra Bukalapak和1億用戶提供服務。
Bukalapak目前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電商網站之一。
No.4 Lazada印尼站月均流量:24,369,950 https://www.lazada.co.id/ Lazada隸屬阿里系,是目前東南亞規模最大,人氣最高的電商平臺之一,也是國內知名度比較高的東南亞跨境電商平臺之一。
Lazada已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這6個東南亞國家成功開展在線電商業務。
從2019年第二季度開始,Lazada已從18年的印尼本土電商第二名跌落至第四名,並持續至今。
Lazada和Shopee一樣,在國內同樣有官方招商經理以及代理合作商七億客,爲跨境電商賣家提供 Lazada入駐開店以及專業 Lazada代運營服務 。
現在一個人是做淘寶好還是跨境電商shopee好?
提到國內電商首先咱想到的就是淘寶,今天咱分析一下做淘寶好還是做蝦皮好? 先說下淘寶 淘寶市場已經處於飽和狀態,競爭慘烈,新手做淘寶的話很難做到自己理想的程度,各個平臺的盈利也是低的要命。
淘寶最好做的時候是在12年,那時候確實火爆,但現在呢?國內市場早已飽和,自然流量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淘寶就是靠刷單,開直通車,燒推廣賺錢的,沒有個幾十萬的資金往裏墊,店鋪難有起色。
再來說蝦皮 1,東南亞電商平臺shopee,是目前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臺。
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和巴西。
2,東南亞人口6億,人口基數巨大。
其中30歲以下有消費能力的人口超過55%! 由於年輕人的人口結構和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目前,東南亞已被認定爲最具增長潛力的電商板塊。
3,電商市場的潛力:目前東南亞的電商銷售額僅佔社會總銷售額1-2%。
而目前,中國的電商銷售額已達社會的總銷售額22%。
東南亞地區的電商市場增長極大。
4,蝦皮現在正處於發展時期,各種規則都不太完善,競爭方面也小很多,中小型賣家機會更大 那麼蝦皮需不需要開廣告燒推廣呢? 答案是不需要 假如你產品有一定的銷量,適當開廣告,會讓更多類似的買家看到,從而轉化爲成交。
但是沒基礎銷量上來直接開廣告,那就是白給,沒有一點用,而且蝦皮會把你這個產品打上廣告的標籤,繼續開廣告纔會有流量,不開一點流量都不會再有。
你自己想,你去買東西看到打廣告的產品,但是0銷量,你會買? 那麼蝦皮的流量從哪裏來呢? 1,大量上新,平臺會試探性的給流量池,如果第一波給的流量池,反饋不錯,平臺會持續給第二波,所以流量扶持的核心之一在於你有沒有給平臺貨源的充實做貢獻。
2,蝦皮有一個新手扶持機制,叫做孵化期(新店前三個月),在這三個月內,都會有相應的流量傾斜,只要按照平臺要求完成新手任務,按要求上貨,每一個產品都會有一次置頂的機會,雖然短暫,但能帶來不少轉化。
最後還有啥問題可以留評或者來問我,一起交流。
2021-05-19 17:25
東南亞的電商市場有多大?
有數據顯示,東南亞的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級別,具有巨大的電商增量。
而中國有極其優質的供應鏈,在跨境電商方面,中國跨境電商通過B2C、B2B等方式爲東南亞市場輸送中國的優質商品,接下來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目前,中國對東南亞的跨境電商已經形成完整生態,在市場方面,初級的賣貨和嘗試階段基本已過,現在已經進入到打造產品力、精細化運營的新階段,高性價比會在這個市場當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下面aida爲大家分享一下東南亞電商的發展趨勢以及電商環境,爲想要拓展東南亞市場的商家做個參考。
首先,東南亞市場發展的六大趨勢 第一,東南亞出海市場的三大驅動因素 1.東南亞和中國人文環境的高度相似; 2.中國供應鏈的優勢基本齊備;3.平臺在品牌出海的扶持紅利非常明顯。
平臺對品牌出海的扶持主要有: 1.面向東南亞出海的平臺都有品牌扶持計劃; 2.平臺在品牌出海方面都有流量傾斜; 3.平臺在把面向東南亞出海的各種服務資源整合在一起,給品牌出海提供一站式支持。
這三大驅動因素的形成,也讓國內很多優秀品牌在東南亞出海方面有了新嘗試,甚至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第二,東南亞的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 2021年,整個東南亞數字經濟的規模是1740億美元,有機構分析,到2030年將有7-8倍增速,也就是達到1萬億美元。
數字經濟的巨大體量,對於東南亞電商的發展來說,將會有巨大發展空間。
第三,本土化經營將佔據更大的權重 未來想要在東南亞市場立足,需要加速本土化運營,選品和服務都要貼近本土用戶。
第四,東南亞社交電商增長迅速 根據調查,在東南亞地區最受歡迎的購物方式中,依託社交媒體的購物佔比高達78%,電商平臺購物佔比91%。
社交媒體的購物受歡迎程度已經接近電商平臺。
有機構預測,未來5年,社交電商市場份額將在東南亞電商市場佔比60%-80%。
這與國內電商市場的結構有較大差異。
第五,年輕消費羣體佔東南亞電商市場主導地位 東南亞電商市場是由年輕消費者主導的市場,35歲以下人口的平均佔比超過50%。
在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35歲以下人口的佔比都達到50%以上,甚至60%以上,是典型的由年輕人主導的市場。
第六,東南亞市場的各類服務要符合年輕消費者的消費特徵比如“先享後付”模式的興起,商戶通過先享後付的支付平臺判定這個消費者徵信水平,如果沒有問題就允許他分期付款。
對於消費者來講,在分期付款當中,如果商戶服務出現問題,消費者可以馬上中止,所以先享後付模式的興起證明在這個市場年輕消費特徵比較明顯。
在中國,很多消費者都願意一次性付清,沒有多少人願意用分期付款,越年輕的人越需要這種模式。
同時,在先享後付模式的增長預測方面,新加坡35歲以下年輕人口占比相比其他幾個國家要小不少,所以新加坡先享後付增長空間相對較小,其他幾個35歲以下年輕人口比較多的國家,先享後付的增長預期非常大。
其次,東南亞電商發展環境 第一,東南亞的經濟環境 東南亞主要國家的GDP增速高於全球平均線,所以這個市場是一個典型的增量市場,大家在不斷用創新方式捕獲到更多的市場增量,同時推動這個市場增量加速釋放出來。
第二,東南亞電商環境 根據研究機構E-Conamy的預測數據,2022年全球電商增速TOP 10中將有5個東南亞國家,中國電商增速首次掉到全球TOP 10以外。
東南亞具有巨大電商增量,而中國又有極其優質的供應鏈,這個時候在跨境電商方面,我們一定要堅定地以出口爲主導,充分發揮供應鏈優勢,通過B2C、B2B等方式爲這個市場輸送中國優質的供應鏈和商品,這方面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第三,東南亞的網購羣體 東南亞網民的網購滲透率高達80%,高於我國的73%,東南亞網民普遍喜歡在網上買東西。
東南亞用戶“網癮”比較大,上網時長遠超中美。
按照統計口徑來看,中美用戶每天上網時長5-6個小時,東南亞國家每天時長爲7-10小時,總體時間比較長。
第四,東南亞出海企業情況 據億邦動力網對出海企業的調研顯示,約五成受訪企業近三年纔開展東南亞跨境出海業務,其中最火的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2021年,年銷售額千萬元以上受訪企業佔比70%,有三成受訪企業年銷售額超過了5000萬元人民幣,八成受訪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超40%。
其中,增速在80%-100%的企業佔比最多,佔比爲25.39%。
受訪企業平均淨利潤率爲11.88%,盈利能力普遍較高,因爲Anker的淨利潤率爲7%-8%。
這也符合我們開始所做的分析,這個市場目前還是一個增量特徵明顯的市場,企業的利潤率較高。
在品類方面,美妝個護、鞋子箱包、服裝配飾三個品類在整個類目中佔比超過30%,中國商品認可度比較高,八成受訪企業產品市佔率同比是提升的。
第五,中國和東盟的經貿關係 2021年東盟已經成爲我國進出口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貿易合作伙伴。
而且RCEP在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跨境電商在降低關稅、提高通關效率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利好。
隨着新玩家不斷湧入,中外從業者也在聯合構建東南亞跨境電商生態圖譜。
中國的東南亞跨境電商已經形成了很完整的生態,有B2B平臺、B2C平臺、獨立站,配套的服務有金融服務、技術服務、物流服務、營銷類服務等。
在生態中有大量中國電商服務企業。
第六,東南亞的商品需求 雖然東南亞各國商品需求不盡相同,但是中國賣家已經從實戰當中摸索出一些選品方法。
比如,中國賣家在選品上會通過各大平臺的熱門商品搜索、目標市場的本土化視角挖掘品類上的商機,利用社交媒體和社羣瞭解潮流流行趨勢。
同時,我們的賣家對東南亞各國整個市場、整個用戶在商品上有哪些偏好已經有一定的研究。
在新加坡,中國產品的接受度高,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但是一定要買正品,他們很注重產品和服務。
在越南,中國產品的接受度相對來說偏低,但是年輕人多,喜歡娛樂、促銷並重,熱衷於新品類。
所以,中國賣家從選品、市場洞察、用戶洞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方法論。
對印尼這個市場也非常值得關注,因爲各家機構都預計,在2025年,印尼電商規模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佔比非常高,有機構認爲印尼電商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佔比40%以上。
但是印尼政府鼓勵本土貿易,跨境電商准入會有一定的政策門檻,所以aida建議進入印尼市場的時候,一定要制定本土化運營策略,把跨境電商和本土化運營這兩件事兒組合起來。
東南亞商品的平均客單價在17-62美元區間,銷量最大的產品主要在25美元以下,Lazada和Shopee是東南亞消費者購物的主要平臺,當然,我們也看到阿里巴巴的國際站、獨立站等等也在這個市場中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
總體來講,東南亞的跨境電商市場,最初級的賣貨和嘗試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進入到打造產品力、精細化運營的新階段。
線上購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Value For Money”,高性價比才會在這個市場中走的更遠。
最後,我們專注跨境電商七年時間,能爲商家提供東南亞出海一站式解決方案,如對作者這篇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加轉發推薦,或私信作者諮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