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跨境電商一個月都有多少收入?
1.公司發展很慢 2.現金流都在店鋪和貨上。
公司很重。
3.後期發展對接資源有難度。
這樣我們加上了招商板塊,公司第一個月開始就能正向盈利,並且店鋪量足夠多,後期可以在上下游的環節上獲利。
整個公司的戰規設計一些內部的東西就不給大家展示了,目前我們做了三年的戰略計劃和六個月的執行計劃包括重點計劃的時間和節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項目一定要做好長遠的計劃。
如果沒有方向東一頭西一頭團隊就沒有方向了。
前期準備我們做了什麼?複製性測試。
就和大家一樣,聽到什麼項目哪怕說的再實在,心裏也會打個折扣,比如聽他們說做到三四個月利潤基本就能到兩萬,我們會想着1萬出頭就可以了,不一定能做到這樣,所以我們從自己現有的兩個公司抽調了6個員工做第一輪測試,下店之後前10天的店鋪利潤最高4000多,最少也在2000多,基本就證明了1.這個事情可以複製,2.這個事情的利潤還可以。
在預期之內。
因爲我們預期第一個月利潤能做到5-8k就可以了。
第二個月之後就根據店鋪的sku量自然會有增長的。
做跨境電商一個月都有多少收入?
1)保證“整店利潤”平均在50元/件 ,每月“賣100件”即可達到目標; 2)把“100件”側重在不同“產品梯隊” ,如:主推60件、輔助30件、利潤款10件; 3)假設整店“轉化10%” ,每月“賣100件”需要1000訪客、平均每天30-40訪客; 4)假設每天30-40訪客 ,在不做付費廣告基礎上,就需要多個“精準關鍵詞”引流; 5)多個“精準詞”引流,就離不開“懟單 ” ,暫以“首月人爲操作100單”爲目標,每天約3單; 6)目標3單 X 客單價,等於“每日流動資金” ,再乘以“每週爲小週期”最大化預估“每週流動資金”; 7)客單價決定佣金,佣金 X “首月100單” ,等於首月補單支出; 8)首月支出+每週流動資金+店鋪基礎投入 (如訂購生意參謀、官方促銷工具等) …… 因爲,暫未確定產品及客單價,關於“所需資金”的結構組成,建議參照我專欄文章: 我每年每季度分享的案例,除保證金外,前期“硬性投入”的資金1000多、中期“靈活投入”10000左右,流動資金約50000左右,利潤1:3,這不算多高的風險吧?
想了解下做跨境電商運營有前途嗎,好像要經常加班,以後可以轉行幹什麼?
做跨境電商目前來看是非常有前景的,至少在同期畢業的同學裏面,跨境電商的工資還是算比較高的,跨境底薪就能抵得上人家一個月的工資了。
不管做什麼行業,只要和業績掛鉤,肯定多少都要加班的,至於加班多少也是要看你完成工作的情況,公司是否強制要求加班,這個需要另當別論。
如果做一個行業必須沉澱下去,不然今天干這個,明天干那個的話,肯定是賺不到什麼錢的。
既然已經是在一個很好的行業裏面做了,爲什麼要轉行呢,很多都是剛開始幫別人做,後面是自己當老闆做!
爲什麼跨境電商普遍的底薪和提成點都那麼低?
以我所在城市QZ爲例。
2016年無經驗普遍是底薪2500-3000。
抽成銷售額百分之一。
當年招人的公司普遍是老闆自己會運營,招個人擴張而已,所以你不需要經驗,充當廉價勞動力。
2018年很多傳統工廠看到別人掙到錢了紛紛開展跨境電商,這時候他們的開價是有經驗底薪4000-5000,抽成銷售額百分之一。
底薪我就不發表看法,抽成確實很低。
2016年我認識的朋友,三個月速賣通做到2萬美金,花了5000推廣費,一款在首頁,兩款在第二頁,利潤25%,一個月能掙錢4000美金。
當然產品是公司的,不負責選品和發貨,其它都負責,利潤大約30%,由於是1688改款過的獨家產品所以利潤比較高,不會出現同款殺價。
實習2500,轉正3000(三個月後轉正或者達到月銷3000美金提前轉正),第三個月加上抽成也就4300。
結果呢:老闆娘和他吵了一架,被老闆辭退。
這家店鋪此後兩年的時間都是兩萬美金銷售額,平時花半個小時回覆一下客人留言就行了。
然後再招人,再開新店鋪。
我們來算一下,這三個月一共賣了3萬美金(第一個月0,第二個月1萬美金,第三個月2萬美金)。
產生利潤6000美金。
付給他工資三個月1萬,推廣費5000。
淨利潤 6000(美金)X6.8(匯率)-15000=25800元。
一般來說小公司利潤一般至少在15%,也就是賣多少美金產生多少人名幣。
那以這種薪酬模式,假如一個員工a一個月做1萬美金,產生一萬人名幣。
一個月工資3680,另一個員工b一個月業績爲0,工資3000。
那麼相當於a在給b開工資,還替老闆掙錢,a很快發現自己乾的越多越虧,他辛辛苦苦一個月竟然也就比那個天天上班發呆的b多幾百塊,如果他再沒日沒夜的加班做到十萬美金,產生十萬淨利潤。
他的工資也才 底薪3000加上抽成一千美金,也才就九千多。
這時候你可能會說,a是公司功臣,老闆非常重視。
錯,大錯特錯。
這只是外行人的理解,真正情況不是這樣的。
有良心的老闆a還能發到九千多,一般都發不到。
老闆會以在下個月改變抽成模式,匯率也會少算你的,下個月同樣十萬美金,你只能拿到六千多。
別問我怎麼知道,我身邊真實案例。
爲啥薪酬是底薪3000加抽成百分一呢? 我剛入行也在想這個問題,這明顯員工很虧。
明明一個人好幾家店,包攬所有活(客服,美工,物流方案,運營,推廣等),產出比天貓大,工資還沒有天貓車手高。
後來隨着我對跨境電商和傳統外貿瞭解不斷深入,發現了答案。
做跨境電商早的那批老闆,大多數是傳統外貿或者阿里巴巴國際站然後做跨境電商的,速賣通早期就算從阿里巴巴國際站小額批發分離出來的。
這個你知道後就好理解了,因爲他們的工資組成直接是套用傳統外貿和阿里巴巴國際站業務員的薪酬模式。
那阿里巴巴國際站和傳統外貿這個薪酬合理不? 工作內容: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他們的工作內容是在阿里巴巴國際站客人詢盤(就相當於淘寶客服工作,聊天換成英語,聊來聊去就是那幾句固定的英語句子,報價、起訂量、交貨時間等,大多數大專英語專業就能做好了),然後你回覆一下,最多把工廠的產品圖片後臺傳一下,毫無技術含量,唯一有技術含量的是詢盤迴復如何提高轉化率。
其實也很簡單,就那幾個套路。
和跨境電商沒法比。
工作效益產出:以包袋爲例,包袋我美國亞馬遜站做過(包袋是指各種包包,書包手提包腰包手提袋等等)。
泉州傳統外貿包袋利潤不超過百分之五,那麼分百分之一的抽成加上底薪,人工支出佔到利潤的百分之20-30%。
就這樣還有好多soho的呢,更別說跨境電商了。
跨境電商產出: 以25元的PU包亞馬遜賣25美金,扣掉頭程(快遞)、FBA、佣金等(這裏不計算沒有推廣成功滯銷的其它產品的庫存的損失,因爲運營水平不一樣這個差距很大,無法量化)這裏只是算這款成功推起來的產品。
利潤可以達到20-30%,單量穩定後,頭程用海運的話可以省3-5美金的運費,利潤可以達到30-40%。
而且排名一但穩定,訂單可以持續兩三年。
季節性產品不一定。
爲什麼老闆不怕a離職呢? 原因是一旦產品單量起來了,後續只需要稍微管理就能保持訂單,而a換家公司又得從拿底薪重新幹起,所以雖然這麼坑a,但是a還是忍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被辭退的,老闆就是屬於那種非常卸磨殺驢的做法。
可能你會覺得他很短視,其實有些做跨境電商的小老闆都是抱着掙一波的心態的,從新招人就是了。
那這種模式下造成啥情景? 對個人:這種模式下,員工也精了,我所在城市本科生很少幹超過半年的,基本上流動很大,自己辭職,被辭退啥情況都有。
學歷越高流動越大。
由於創業門檻比較低特別是在公司是自己網上選品自己全流程運營的,基本上一兩家公司幹過之後就自己創業了。
當然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選擇一邊上班一邊自己幹,往往這種風險小,成功率還比較高。
我身邊有的和我同年畢業畢業進中行上班,後來辭職和同學一起幹,連去公司先學都懶得去,工資太低很多人連去上班先把運營流程過一遍都省了。
現在我不推薦這麼做,畢竟競爭越來越激烈,還是穩點好。
所以你會發現這行一大堆個人創業,滿大街是老闆,有一次我和朋友喫自助餐聊wish轉化率,結果第二天就傳開了,原來身邊喫飯的都是同行(本地跨境電商集聚地)。
從那以後再也不在公共場所談論運用技巧。
對公司: 這種模式下,可能你會說老闆發了,其實也沒你想那麼掙。
以我朋友爲例,以下簡稱c。
上面已經講了他一個月能產出2萬人名幣,被卸磨殺驢後,那家店到現在賣了差不多60萬美金(2016-10至2019-3)。
感覺發了,確實掙了。
但是一般來說招來的人並不是每個都這麼有天賦,比如招了五個人, 只有一個做到2萬美金,其他四個爲0業績,那麼對老闆來說收入和支出剛好持平。
對員工來說,相當有業績的那位給沒業績的那四位發工資。
所以這裏要去除老闆招到的人業績不行所帶來的支出。
具體啥情況具體分析。
我也見過一個工廠老闆招人,一通胡試後,亞馬遜美國站賠了幾十萬,讓我幫他看一下店鋪,產品(產品適合快遞)一開始就是海運,本來快遞就可以先走的,斷貨了也不懂快遞先補,竟然用海運補貨,讓它斷貨2個月。
這種招人情況是很少的,一般都是員工被坑。
有的公司很快發現這一缺點,厲害的員工有分紅等一些特殊好處,然後再招人流水線操作,訂單起來特別快,而流水線操作的那些員工走了對公司沒啥影響。
有的到現在都沒改進,還是照搬照套這種薪酬,結果2016年兩百單,現在還是兩百單,公司成功培養了一堆自己的競爭對手。
員工比前東家幹得還好。
而同時期管理能力強的公司兩年後業績是當年的十倍了。
爲啥跨境電商公司一年365天 都在招聘? a.在早期跨境電商鋪貨還很好出單的情況下,招到人就算掙到錢了。
曾經我和一位亞馬遜老闆聊天,他說:只要他招來的人一天出七單,那這位員工他就回本了。
出越多他掙越多。
所以他們都在人海戰術。
b.對老闆來說,發一款產品去FBA在測款,五款有一款爆了就能掙錢。
招聘同理,本質和測款一樣,只不過是測人,所以一直在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