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這套論證方法從何而來,有沒有詳細的解釋?
“爲什麼、是什麼、會怎樣和怎麼做”是“人類知覺認知能力的基礎”,其類似於“建築物中的粘合物質”,缺少了“它們”,“任何知覺認知”都將會“不再存在(“崩分離析”或者說“轟然倒塌”)”,或者這麼說:在“缺少這四個存在”的“前提”下,“人類”將會失去“知覺認知能力” —“它們”分別對應於“過去、現在、未來和時空” 補充: |1| “感覺”指的是“沒有經過精神加工的體感”,有:“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口腔的味覺”、“鼻子的嗅覺”和“身體的體覺(包括“溫覺和觸覺”)”,也就是:“佛教”裏“六慾”中的“眼耳口鼻身”,其在“生物學領域”被稱爲“應激性” |2| “(與“感覺”相對的)知覺”指的是“經過精神加工的體感”,有:“人格(情感)認知”與“知識認知(包括“哲學知識、科學知識和應用知識”)”,也就是:“佛教”裏“六慾”中的“意”,其是“人類的腦部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腦部的核心因素”
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兩種邏輯思路有何異同?有何關係?
不是很懂,提出問題不就是是什麼(爲什麼)?分析問題不就是爲什麼(因爲所以)?解決問題不就是怎麼做? 哪來的兩條邏輯線路?
爲什麼很多人的童年,只有《十萬個爲什麼》,而沒有《十萬個是什麼》、《十萬個怎麼做》?
我的理解很簡單。
《十萬個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爲了給別人解答某種東西是什麼。
不妨想一想在我們這個階段有什麼東西是我們不知道的。
比如小學生不知道氧化鐵、四氧化三鐵、氧化亞鐵等一系列化學物質;初中生不知道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是什麼東西;高中生則對矩陣以及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等一系列高數知識沒有了解。
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會發現這些問題對於你這個階段來說還太過於遙遠,而且也不是用一兩頁紙就能說明白的事,畢竟某件事物的定義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不太容易接受記憶的。
第二個,上面也顯示了,不同年齡段有自己不懂的東西,也就是說這本《十萬個是什麼》的受衆無法涵蓋大部分人,所以售賣的對象範圍就小了。
通過類比來將“是什麼”過渡到“怎麼做”,我把“是什麼”類比爲“世界觀”,把“怎麼做”類比爲“方法論”,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方法論也不同。
類比後就是,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不認識或者認識的東西,就像我上面舉的例子一樣,這本書不可能教他們怎麼處理一些他們連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的事物吧。
所以就產生了和“是什麼”一樣的問題,即《十萬個怎麼做》的受衆也被年齡所框定與限制。
比如你不可能教小學生遇到難的高中數學題應該怎麼做吧,但是卻可以教高中學生怎麼做,就是因爲兩者的學識水平不同。
如果感覺我的類比不太恰當,或者覺得“爲什麼”也受到不同學識水平的影響,那我再舉一點。
就同等水平、同等年齡的人來說,處理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可能給出唯一解。
而“爲什麼”通常我們都有其唯一的解釋,所以《十萬個怎麼做》很難就大部分問題給出統一的回答。
《十萬個爲什麼》裏面的問題大部分都是不同年齡段容易忽略與不清楚的。
比如螢火蟲爲什麼會發光,我相信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會有人不知道其原因。
而這些問題有些僅僅使用最低的知識水平就足以弄懂。
比如上面這個問題,回答是:蟲螢光素酶的化學物質與氧氣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光亮。
這對於小孩來說我感覺應該很容易說清楚。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好像也只有從“爲什麼”這個方面切入,才能找到在生活中以我們的最低學識就可以弄清楚但卻一直被我們忽略的問題。
這是我的理解,可能有些地方說得不是很好,還請諒解。
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兩種邏輯思路有何異同?有何關係?
不是很懂,提出問題不就是是什麼(爲什麼)?分析問題不就是爲什麼(因爲所以)?解決問題不就是怎麼做? 哪來的兩條邏輯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