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全球關店、拉夏貝爾鉅虧,全球快時尚大潰敗的情況下國內的快時尚行業現狀是什麼樣的?
so……他們扛不住了關店,開源走不通就截流,這不正常麼難道? 但話分兩頭說,這個事對國內品牌崛起,也未必全是好事。
一個原因咱上邊說了,品宣太弱勢,帶節奏能力不夠強。
再一個原因,軟實力底子薄。
什麼時裝週,每年的流行風向標,流行色,版型設計這一塊,國內幾乎是空白的。
以前向來以國外流行動態馬首是瞻,咱這邊出同款同色,走下沉市場。
所以,打算趁着國外快時尚行業式微,國內品牌強勢爆兵,入主中原的話,必須有資本介入,而不是靠南方沿海幾個做傳統行業的製衣廠老闆就能逆風翻盤的。
今年所有的資本都很謹慎,互聯網行業見頂做留存,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有貨無市。
這個機會,也許正是資本大海里的冒險家用新的理念佈局傳統服裝行業的機會。
如何看待zara宣佈關閉旗下1200個分店?
平時是優勢,疫情來了就成劣勢。
顧客不能進店,別的企業還好說, 這月不行下月,春夏不行就秋冬。
比如某企業,從口號就能看出來, 一年逛兩次XX之家,說明了什麼? 說明它一年宰兩次顧客就能回本, 上半年有疫情,那就等下半年唄。
在歐洲顧客一年平均去zara17次, 一年得宰顧客17次才能維持現狀。
奢侈品牌只開幾家店也沒啥影響, 顧客會大老遠地跑過去求着被宰。
快消品牌得開很多店才全面覆蓋, 才能讓顧客隨時隨地都能被宰到。
平時開店多不怕,商場低價招租, 疫情時店多麻煩,租金壓力太大。
同樣疫情不同模式企業影響不同, 週轉率第一的zara受衝擊也最大。
所以疫情之下zara只能收縮戰線, 砍掉不賺錢的線下店擴張線上店。
如何看待武漢ZARA門店全部關門?
就在6月8日,Zara母公司Inditex公佈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一季度淨利潤達到7.6億歐元,同比增幅大漲80%,但這不見得是個好消息。
業績增長的背後是起售價不斷增長,今年以來,Zara每個月起售價都比去年同期提高10%以上,4月上漲幅度高達18.5%,拉高售價促增長是險棋一招,在消費者對快時尚品牌忠誠度不斷下降的當下,無疑是在透支未來。
▎Zara去年1月至今門店發展趨勢(http://stores.geohey.com)據悉去年Inditex就宣佈關閉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這三個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門店,而根據極海品牌監測的數據顯示,即便是營收佔比達到70%的Zara閉店也越來越多,去年1月至今它在中國已關閉44家門店。
當然Zara不是個例,近幾年快時尚品牌接連受挫,彷彿整個行業走向消亡之路,優衣庫、H&M、GAP等曾包攬一代年輕人衣櫃的快時尚品牌紛紛大幅度縮減門店數量。
而在國外快時尚品牌頻頻受挫的同時,國內被譽爲“國內Zara”的拉夏貝爾也面臨同樣的窘境,它已於4月底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一邊降本閉店,一邊增收漲價,這套組合拳顯然對中國市場是不明智的,但比起深究爲何老牌快時尚品牌會隕落,我們更感興趣Zara在中國市場的掙扎,畢竟從去年1月至今它還在新開門店。
▎Zara門店基礎信息(http://stores.geohey.com) 截至6月22日,我們監測到Zara仍在全國28省份(含直轄市)的46座城市,保有門店113家,而這當中包含去年新開的7家門店,以及今年至今新開的3家門店。
去年,Zara新開店的城市包括上海、北京、蘇州、溫州、貴陽和珠海,而新開門店的城市則是長沙(2家)與成都。
這意味着Zara認爲起碼在這8座城市,消費者是能夠“包容”它的漲價,尤其是在去年試水漲價過後,今年新闢的長沙和成都,消費潛力不容小覷。
與之對比的是去年1月至今的閉店,其中新一線城市閉店15家,二線城市閉店13家,一線城市閉店10家,而在閉店15家的新一線城市中,成都關閉門店數最多,達到4家,除此外長沙閉店1家。
這種新增與關閉之間,我們能洞察的是Zara對成都市場的不甘心,以及對長沙市場抱有信心(關閉1家門店又新開2家門店)。
▎Zara全國門店分佈(http://stores.geohey.com) 而從Zara現有的113家門店分佈來看,除了北京和上海外,它在任何城市的門店數都沒有超過10家,又由於其門店分散在全國46座城市,因此大部分城市僅有不足3家門店,Zara的主要需求仍是品牌形象。
▎Zara門店城市等級分佈(http://stores.geohey.com)並且當下Zara的窘境還在於,即便它在新一線(41家)和一線城市(39家)的門店數相當,近一年多的閉店數據仍在提醒,它將逐步被新一線城市拋棄,並且二線城市市場也岌岌可危。
一線城市的堅持,是它作爲快時尚巨頭的驕傲,因爲Zara在賭,賭自己能不能因爲存留於一線市場的品牌形象,催生更多的線上成單。
去年以來Zara將重點放在線上電商渠道建設,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但是在2022年第一季度,它的電商銷售額還是有6%的下滑。
面對線下和線上的雙失,Zara不是沒有想過另闢蹊徑,比如通過推出高端品牌來應對危機,據悉Inditex旗下Massimo Dutti品牌宣佈,將推出設計和用料更爲高端的Studio系列。
與此同時,Zara的高端線Zara Studio,陸續上線。
高端線也好,提價也好,都是爲收穫新粉絲的營銷策略,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利潤,但Zara直面的困難還有口碑的跌落。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過去一年來,快時尚品牌們受到相當大批量的消費者投訴,在有關監管部門的多次抽檢中出現質量問題。
Zara被監管部門點名10次高居榜首,H&M則位居第二。
因此,很難去預判高端線和提價會有多少消費者爲此買單,但Zara似乎並不擔心這點。
今年Inditex集團大中華區總裁EvaSerrano曾公開表示,“中國是Inditex集團的重要市場之一,我們也持續看到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仍然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未來還將不斷分析中國客戶的需求,繼續探索具有創造性的服務,持續加強在中國的投資。
” 近幾年雖然各行各業多少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從奢侈品整體市場來看,其已快要恢復到疫前水平,這確實表明高端市場擁有足夠的消費羣體和消化能力。
似乎Zara的漲價與閉店調整,都預示着它已經想好了“破局之道”。
但是,國內消費者還會繼續爲老牌快時尚品牌Zara買單嗎?想來它以爲的,很可能也只是它以爲的。
如何看待HM迴應「關閉中國首店」,稱搬遷後還會再營業,一直在優化門店組合?
時尚快時尚 H&M H&M關閉中國市場首店 HM中國首店閉店如何看待 HM 迴應「關閉中國首店」,稱搬遷後還會再營業,一直在優化門店組合?據時尚行業媒體報道,位於上海傳統商業街淮海中路651號的H&M店鋪近日悄然撤店。
該店爲H&M品牌在中國內地市場開出的首店,開業時間長達15年。
H&M…顯示全部 84被瀏覽 128,295關注問題 4 登錄後你可以不限量看優質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內容一鍵收藏登錄查看全部 43 個回答龔毅James營銷及數據行業專業人士 H&M在中國已經完全過氣了,而且也處於躺平狀態。
以鞋服類商家必爭的抖音平臺爲例,提及H&M視頻的互動量在過去一年的幾乎爲零——偶有的幾次高點,都是和負面消息相關的: 2021年7月,巴薩拒絕H&M贊助,中國區銷售大跌28% 2022年3月,俄烏戰爭H&M暫停在俄羅斯銷售 H&M在抖音的互動量(base:粉絲量1000以上賬號,數據來源:contentnote) 造成這種局面這也主要是H&M自身的經營能力。
其他的國際快時尚品牌——比如說優衣庫和ZARA,仍在用心經營中國市場。
這種用心也取得了不錯的回報:優衣庫2021財年在中國銷售收入爲261億人民幣(5322億日元),同比增長16.7%。
相比之下,H&M不僅業績不行,從營銷投入角度也似乎放棄了經營。
主要國際快時尚品牌在抖音的視頻數對比(base:粉絲量1000以上賬號,數據來源:contentnote) 放在更大的層面上,則是快時尚行業發生的更底層的競爭規則的變化。
要理解這一點,可以來比較一下全球傳統四大快時尚集團vsSHEIN的走勢。
下圖是優衣庫母公司在全球的營收,可以看到,全球收入在2018年就達到了頂峯,後面幾年都在這個範圍波動。
來源:公司新聞 其實不光是優衣庫,其他三家情況也差不多——Inditex(Zara)母公司好一些,但是也在2019年達到了營收的峯值,在2021年的增長則是在2020年疫情基礎上的反彈。
數據來源:Statista 再來看看SHEIN的全球下載量——從2014年一直狂奔至今。
情報公司Marketplace Pulse報告稱,這個時尚巨頭在蘋果應用商店的表現超過了TikTok和Instagram,甚至遠遠超過了亞馬遜。
SHEIN在最近一輪融資中的估值,已從 2020 年的 150 億美元增長到現在的 1000 億美元。
數據來源:Statista SHEIN的這種迅猛增長,其實是在“小單快反”這條道路上走得比Zara等更遠。
當年Zara和H&M就是因爲“小單快反”競爭力而獲得增長的——根據流行趨勢快速生產小批量衣服,銷量好就快速追加訂單,不至於造成庫存堆積。
而據中泰證券研報統計,SHEIN每週上新的SKU(最小存貨單位)高達4萬~5萬款,商品更新極快;SHEIN在10天左右完成設計和生產過程,這要遠快於Zara的三週週轉時間,更快於傳統服裝製造商3到6個月的交貨期。
得益於算法帶來的這種供應鏈的效率和對消費者時尚需求的滿足, SHEIN使用純線上模式在短時間超越傳統巨頭 ——這也意味着在快時尚行業,門店不是驅動增長最好的投資,供應鏈效率、線上流量+算法更加高效。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快時尚巨頭也會嘗試新的增長策略,對門店組合的優化也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