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的發展狀況怎麼樣?

現如今,tiktok已經在155個國家和地區使用,提供七十五種語言版本,覆蓋全球大多數人口。
而且在英國和美國開通了小黃車功能,直播帶貨已經在這兩個國家和地區發展開來。
Tik Tok商業發展現狀 1、全面開放亞洲市場 目前該政策只針對於英國和印尼小店,TikTok今年計劃在東南亞和歐洲開放20多個國家的小店,第一季度將開放全新的亞洲市場。
2、巨大的市值規模 在去年的的12月22日,Tik Tok shop官方組織了《TikTok電商跨境商傢俬享會》。
100多個跨境賣家和抖音電商企業參加了此次會議。
而在會議上,字節跳動的副總裁,電商業務負責人Bob提到了tiktok電商的五年計劃:進入全球各大主流市場,將達到數千億美金的規模。
足見其市場潛力之巨大

TikTok的發展狀況怎麼樣?

隨着跨境電商的不斷髮展,可以預見的是,只要國際形勢沒有太大的變化,跨境電商一定會成長爲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
在這個大背景下,會有越來越多大大小小的品牌期望打開海外市場,進行品牌出海的佈局。
而TikTok在海外擁有巨大的流量,是一個非常好的品牌出海的切入口,也意味着會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商需要TikTok領域的服務商,提早進入,卡住頭部位置,將會有非常大的勢能優勢。
當然,無論在品牌出海方面,還是DTC品牌運營方面,如果僅僅把目光侷限在TikTok上,就有點過於狹隘了。
TikTok現在還處於成長期,這對於同樣處於成長期的跨境公司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這一類創業公司可以伴隨着TikTok一起成長,而不會因爲資歷尚淺被擋在以往大佬們的壁壘之外,這是新開的一盤遊戲,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

2021有人說跨境電商的未來在TikTok,跨境電商究竟該怎麼做TikTok?

TikTok作爲新的流量平臺,且正處於紅利期現狀。
而我們這些新的賣家只有在新的流量平臺才能快速超越和成長,而所以從今年開始,TikTok必將成爲跨境電商的新渠道,不僅能讓跨境賣家們將危機變爲轉機,還能帶給他們無限可能!

爲什麼要選擇TikTok作爲出海媒介?

大家好我是Rin,擁有多年海外短視頻和跨境電商經驗,持續爲你分享TikTok海外版抖音和跨境電商相關的知識和乾貨,有任何問題隨時都可以一起交流~ 最近收到了一部分跨境賣家的私信,詢問傳統跨境電商和TikTok跨境電商有什麼區別。
我們知道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當下,跨境電商也進入了寒冬期,大部分商家都面臨經營不善的狀況,日子並不好過。
原本有很多跨境賣家覺得,我只要在亞馬遜等傳統跨境電商網站保留店鋪,每個月照樣能獲得不小的利潤。
Rin承認一開始的確如此,假設一個東西在中國賣10R,從亞馬遜賣到國外你甚至能賣到50-60R,賺取數倍的差價,這就是中國人不斷在做跨境電商的原因。
但這個狀況也僅限於從前,或者是你爽文看多了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到,其實現狀並非如此。
據調查,2021年4月,亞馬遜賣家數突破了600w,而其中中國賣家佔比非常高,並且從7月份開始,美國亞馬遜開店的中國商家迎來大規模“封店潮”,甚至會將品牌整個封禁,導致美國倉庫的大量商品滯銷,連一個申訴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也包括eBay賬戶註冊困難,驗證頻繁,加上在這種趨近飽和的狀況下與衆多同行競爭,你又有什麼理由說一定能脫穎而出呢?那麼在此前提下,與傳統模式不同的引流方式就出現了,那就是社交媒體TikTok+跨境電商的模式,當然目前來說這個模式轉化率並不高,不可能像你期待的那樣一入局就是成百上千萬盈利,但Rin根據多年跨境短視頻經驗告訴你,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
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參照國內抖音目前的商業化進度。
海外TikTok走的是和抖音相同的路線,抖音一開始也是大部分都在通過基金和直播變現,而如今有一定粉絲基礎的網紅,只靠掛購物車和鏈接就能獲得非常可觀的收入。
那麼就有人問了,傳統跨境電商模式和TikTok跨境電商有什麼區別?我們知道對於電商來說,流量就是萬物之源,而傳統跨境電商獲得流量的手段除了賣家靠各種方式積攢的私域流量,還要給各種平臺付費獲得推薦,就像在商場開店,租金越高,店鋪的位置才能更顯眼,能被更多的賣家看到。
總而言之,既需要花錢,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沉澱。
但TikTok則不同,買家或許一開始根本沒有購買慾望,只是單純地刷刷視頻玩,但在你的視頻裏看到了某件商品,或是在你的視頻裏瞭解到了這件商品的妙用,就有可能產生購買的想法,無論是一次性衝動消費還是真實需要,這種流量來的都比傳統電商模式要容易不少,因爲它的受衆可能是任何羣體,而不是一開始就帶着目的來購物的用戶。
Rin總結:綜上所述,Rin個人是非常建議跨境賣家抓住TikTok這個風口的,上篇文章我們也說過關於TK美國區域購物車即將上線的消息,根據美國的月活用戶破億來看,TikTok未來的商業化氛圍會越來越好,而在任何賽道上,佔領先機的人永遠能獲得更好的反饋,這是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