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效應誰能給解釋一下呢?
錨定效應是一種認知偏見,是指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被一個特定的參考點(錨點)所影響。
錨定效應決定了你是否會輸在起跑線上亦或是是否會跌倒在終點線之前。
下面,讓我們先來追溯一下錨定效應的歷史 溯源 最早研究並理論化錨定效應的是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
他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分爲A卷和B卷 A卷是1 × 2 × 3 × 4 × 5 × 6 × 7 × 8; B卷是8 × 7 × 6 × 5 × 4 × 3 × 2 × 1; 受試者被要求在5秒鐘內給出答案 我們知道,一般人無法在5秒鐘內算出答案,因此,區別是,放在前面的數字的計算結果會對受試者最終的估算結果產生影響。
錨定效應誰能給解釋一下呢?
又稱爲“沉錨效應”,心理學領域的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作爲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印象和先入爲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爲導向,達成行爲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爲“沉錨效應”。
「錨定效應」的作用機理是什麼,應當如何避免?
「錨定效應」的作用機理是什麼,應當如何避免?本問題將作爲 「知識庫」欄目 的一部分,你的創作將有機會被收錄在相關話題的百科簡介中,同時你也可以將其他符合百科規範的詞條內容整理成回答或者文章來投稿…顯示全部 “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決定或下判斷前,容易受到之前的信息影響,該信息猶如一個沉重的錨,沉到了海底,讓你的思維以該信息爲基準,在它的一定範圍內做判斷 ,而這樣的判斷往往會造成決策的偏誤。
人類的大腦極易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即使是專業從業人員也不例外。
“錨定效應”的奏效可能起源於人們對直覺的依賴。
因爲我們的大腦極需要一個參照物,沒有這個參照物我們就會感到不踏實,以至於難於做判斷。
而每當參照物出現時,哪怕這個參照物有多麼不靠譜,我們的大腦都會覺得這是一根“救命稻草”,以此爲準繩,讓我們做出一個安心的決策。
大家生活中有遇到過錨定效應的例子嗎?
經濟錨定效應大家生活中有遇到過錨定效應的例子嗎? 提到錨定效應,先思考一個案例。
裝過屎的碗洗乾淨了也不會再有人繼續拿去盛飯使用,而裝過屎的大腸,洗淨烹飪後就可以成爲口中美食,這是爲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好與壞取決於參考系的錨定值,好過參考系就是好,不如參考系就是壞。
人會根據經驗不斷總結事物屬性,抽象成一個個“認知錨”,用於在事物間對比或評價本事物好壞時做參考,而且一切在潛意識底層運行,安靜到你發覺不了。
由於碗的錨定值是乾淨,那麼裝過屎就是髒;而大腸的錨定值就是裝屎,那麼清洗了就是乾淨。
從絕對情況來看,洗乾淨的碗和洗乾淨的大腸都很衛生,但由於錨定效應,二者在心理上給人的感覺卻是天壤之別:大腸優於認知錨,裝過屎的碗就會劣於認知錨。
沿着這個話題繼續,要深刻理解錨定效應,必須要說清楚歷史觀的問題。
比如把痰直接嚥下去不噁心,但吐出來再嚥下去就噁心了。
爲什麼便盆和大腸日常都是裝屎用的,但是洗乾淨後一個好接受一個不好接受? 是這樣的,人創造“認知錨”的機制很複雜,不是孤立、機械地對單一時刻的具體事物進行加工,而是有歷史觀。
身體生產過程中的屎,已經生成的屎,從外界獲取的屎,雖然都是屎,但由於處於不同的歷史進程中,被認定的內涵完全不同,放在一起討論,從起點就已經偷換了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歷史觀≠歷史,不是指事物在時間軸上不同時刻的內涵,而是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的內涵。
在體內生產中的屎和已經創造出來的屎,錨定不同。
但是今天創造出來的屎和明天創造出來的屎,錨定相同。
也就是說,人對屎的歷史進程的關鍵劃分節點,是它離開屁股的那一刻。
以上是從錨定效應進行了分析,另外一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是實用主義的解讀,也很有道理,符合世俗口味。
碗裝屎是烈女失貞,肥腸洗淨是浪子回頭。
很多人喜歡喫肥腸,但肥腸是裝屎的,爲什麼我們明知道它裝過屎,還要費這麼大力氣把它洗乾淨,去除臭味,做成美食呢?因爲肥腸好喫,儘管它的嘌呤會很高,但它對人有實用主義的價值。
爲什麼碗裝過屎就不要了?因爲現在的碗便宜啊,幾塊錢而已,又不是金碗銀碗,丟了就丟了唄。
隨便換個稍微貴點的東西,比如手錶什麼的掉進馬桶了,不是照樣撈起來繼續使用嗎? 以上。
2021-04-18 16:45 贊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