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口徑
統計口徑是指統計數據所採用的標準,即進行數據的統計的具體內涵(項目內容)。
如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財產收入、獎金等,但還要扣除稅收和贈送支出(如贍養支出)。
不是統計範圍的意義。
統計範圍是在指標內涵基礎之上的彙總意義。
如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之間是口徑差異,國有企業的營業收入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是統計範圍的差別。
統計口徑是指統計數據所採用的標準,即進行數據的統計工作所依照的指標體系。
統計口徑包括統計方式、統計範圍等指標。
稅務統計口徑
稅務統計口徑指對稅務統計指標的涵義和核算對象的範圍、計量標準和計算方法的統一規定和要求。
稅務統計口徑由國家稅務局作出規定。
如各種稅務統計報表對經濟類型歸屬、農村稅收範圍、輕重工業劃分、產品項目歸類、數量單位填報都有詳細明確的解釋。
各種統計報表的指標,要嚴格貫徹執行統一規定的口徑範圍和計算方法編報,這是對稅務統計的基本要求,也是取得準確、完整的統計數字和資料的重要保證。
市本級是什麼意思
市本級是財政統計報表常用的一個名詞,是指的是市本身這一級。
不能包含市的下一個行政層級。
市級收入等於市本級收入加管轄下的各區和縣的縣級收入之和。
市本級應用於財政領域,通常用於財政統計報表中。
在財政統計報表中,凡屬於市一級的單位和部門,不區分是否爲市直單位,其收入、支出、預算、收入等財政屬於都要用市本級標註。
擴展資料:全市,市級和市本級的區別是什麼?1、全市概念。
若爲地級市,全市指的是市級及其下屬所有縣區和縣級市的彙總。
若爲縣級市,全市指的就是縣級市及其下屬鄉鎮的彙總。
下面以地級市爲概念進行說明。
2、市級概念。
市級和市本級的概念在各地有些混亂,但可以明確的是市級僅指市一級,不含縣區和縣級市。
3、市本級概念。
市本級概念沒有一個規範的口徑,有的地方將其與市級等同,僅指市一級;有的是市級及下屬非建制區(功能區)的彙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市本級
“原則上我校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我有工作,“定向”是什麼意思?不明白啊?
無障礙登錄/註冊研究生碩士就業研究生就業非全日制 “原則上我校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我有工作,“定向”是什麼意思?不明白啊? 每年錄取階段,都會有很多人諮詢關於定向非定向的問題。
我不貼百度百科裏面那一堆長篇大論和名詞解釋,換個不一樣的角度來給大家解釋一下,爲什麼非全要定向。
我知道有人會問,能不能不用定向?我不想讓公司同事和老闆知道! 先看完我要說的,再重新思考一下你的問題也不遲。
先說個工作上的例子,如果嫌太長不看,可以跳到下一部分: 之前我在外企工作的時候,每年都要經歷一次 Internal Audit ,相比較後面四大事務所派幾個個新兵蛋子過來走流程一般的審計來說,這個內部的審計要嚴格的多。
比如下面工廠的按時交付率,PPM數字,這些彙報來的數據需要每一單的重新過目,確保各個KPI不出錯。
但是,這裏面有個 “口徑”的問題 。
我們是做航空維修保養的,舉個例子,客戶通過郵件下單某個大件的維修,我們這邊有個承諾交付週期(七天),超過的就算超時交付,這個OTD(On Time Delivery)算是我們考覈各個工廠總經理們最核心的指標了,哪一週做不到100%就要在亞太會上被痛批的。
但是,這個七天到底從什麼時候算起?官方的解釋是從客戶下單的那一刻開始計算,就是從我們收到郵件時候算。
但是郵件畢竟會有往復,有時候來回針對維修的細節討論一下,兩天就過去了,這種郵件的應對,我們會把他排除在OTD的統計之外。
這時候,腦子靈光的廠長們,就會在這上面想辦法了——比如某個訂單覺得沒法按時完成了,就拍照找個細節瑕疵,徵詢一下客戶的意見,等客戶答覆的時間抓緊搶工,甚至會和客戶溝通好讓客戶晚一些回郵件。
這種情況,審計也沒辦法,有理有據,在規則合理的範圍內,通過這些證明文件排除掉對自己的不利因素 ,外企在這方面玩的賊6。
我之前還寫過一篇這方面的故事。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神操作,比如我在這裏面的回答,都是真事,是市值一千多億美金的跨國美企裏面的真實寫照。
其實大家也不要覺得“怎麼這樣?這個公司藥丸!”,不可能有絕對完美的管理體系,所謂在管理學中的“真北”僅僅存在於理論中。
總結:其實,很多時候面對“審計”類的工作,被審計方都需要一個證明文件來進行口徑的統一。
回到考研的話題,學校重要的KPI是什麼?我不是高校裏面的,但我猜無非是學術成果+就業率 。
這個就有意思了,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所有畢業生一起來計算就業率的話,相信我,學校以後只會招非全了!不會有全日制的任何生存空間,除非你能在另一個指標——學術成果上面帶來更大的優勢。
否則,招非全保就業率不香麼? 不然,你以爲學校喜歡每年畢業季幫你們操持招聘會啊? 上面呢,肯定也看穿了學校的小心思——想和我玩,沒門,所有非全的一律排除出就業率的統計,我只看全日制的就業率!低了唯你是問! 所以,就業率的統計,我再猜一個,統計的口徑是看畢業時候三方協議的簽約率 ,就是你們本科畢業時候籤的那玩意。
當然我知道有些學校各種不可描述的神操作,在此不表,但肯定是數那個的數就對了。
這時候,被上級嚴格卡死了統計口徑的高校,只能做一件事情——區分出哪些是全日制,需要納入三方就業協議的範圍;以及哪些是非全日制,剔除三方就業協議範圍。
所以,所謂的定向培養協議,目的就是這個。
爲了證明你是個非全,你有工作!僅此而已。
到底這個定向協議有什麼作用?會不會讓同學以後被綁定在公司裏面不能跳槽?會不會換了工作後學校判定我履歷造假退學? 學校沒有那麼閒得慌,真的看你是不是和這個企業有綁定協議!我上面說了,人家要的只是一個證明文件來明確統計口徑 ,僅此而已!你跳不跳槽,學校才懶得關心呢。
既然學校不關心,公司也多半不關心,那麼這個定向協議可以找誰蓋章呢?找誰蓋章有什麼區別呢?你說呢? 我是張礪鋒,用一個職場老狗的眼光,來給你們不一樣角度的考研解讀。
2022-05-16 20:08 ・中國香港 贊同18